點我進入PODCAST網站(同步於KKBOX、Spotify、Apple & Google 等平台)
歡迎收聽(看)《科技人的馬客廳雜談》,我是Ivan。30歲,Facebook上滑到的動態不再是要吃哪間早餐店、下學期要選什麼課、週末要去哪裡混或者下班去哪逛街、去哪唱K…。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參加婚禮、曬娃、看什麼劇、買什麼車、換什麼工作、同事有多煩、主管有多機車….。不知不覺,不平靜的2020即將劃下句點。生在1991年的自己,都要30歲了…。那麼,問題來了。30歲的人生,應該長什麼樣子?
大家在20初頭的時候,是否也和我一樣,想像過自己30歲的時候,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有人說,30歲,有5張成績單,分別是結婚、生子、購屋、購車、百萬存款。根據統計,到了30歲,這幾個所謂成績單,可能有將近一半的人,一個都沒有達標。在這個極度物質化的世代,媒體總喜歡以物質生活為標準,來定義成功與否,而媒體的快速變革,也以歷史前所未見的速度,影響著社會的價值觀。但是人生,真的僅此而已嗎?5張成績單,有3張和經濟、財富有關,剩下2張則是社會期待。但財富的定義僅僅是數字嗎?30歲,最需要關心的僅僅是滿足他人的期待嗎?對我來說,30歲的自己,「精神」遠比「物質」來的重要。因為,物質吧,你獲得越多、越快,很多時候,空虛也就越大。如果你不能很好的平衡自己的心態,很容易被物質綁架,所謂的「幸福感」、「快樂」也就離你越來越遠。
*你可以在以下幾個地方找到我,發訊息和我直接交流
每個人的「幸福感」標準不盡相同,因為生活本來就有一百種方式。今天,我想聊聊職場。對大多數在工作上有追求和理想的人,30歲在職場上,又該是什麼樣子才叫及格?我覺得有三點,分別是「方向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2015年我因緣際會離鄉背井,拎著一個後背包,拉著一個黃色硬殼行李箱,離開熟悉的台北,搬到香港。那年我24歲,獲得了第一個總監級別的職稱,公司給我免費的兩房一廳公寓入住,我管理著一群來自世界各地,年紀、經驗、生活歷練都遠比我豐富的人,我的年收入,加上獎金,超過400萬台幣,離我20歲(大學在學全職)時的第一份工作,不過4年,收入卻增長超過6倍。我每個星期,幾乎都需要到機場,飛北京、飛印度、飛東南亞出差,每1、2個月,則會挑個週末,飛回台灣看看家人,一天待台北、兩天待高雄,然後週一起個大早,搭紅眼航班回香港,叫個計程車直接拉著箱子進辦公室。去香港前,我在台灣海拔最高的辦公室上班,還在距離公司20分鐘外的捷運站旁,買了一個小房子,按著自己的喜好重新裝潢,有個當時覺得很合適的對象。聽起來,我應該要很有「幸福感」才是。然而,認識我夠久的朋友都知道,那是我人生最迷茫、最空虛、最躊躇不安,也最不知所以然的一段日子。
很多看似羨慕不來的事來得太快,自己的生活歷練、經驗和心態卻不夠成熟,無法承受這一切,那隨之而來的,就是無限的挫折和沮喪。人,是不會一夜長大的,這麼多夜晚,總得失眠個幾回。很快,我覺得自己和那些過去熟悉的群體都變得格格不入,和老朋友突然找不到話題,很多也就失去了聯繫。那個唯一能讓我獲得無限成就感的職場,也像GPS斷了訊一般,迷航。開始工作以來,我除了拼了命努力在職場上交出亮眼的成績單,獲得管理層的關注和肯定外,其他一百件重要的事,我幾乎沒有一樣做得好的,包含、為人處世、團隊管理、專業進修,甚至是 – 生活。我不知道,接下來的幾年,我的職業生涯該如何發展。當時的心情,就像盧廣仲的《一百種生活》第一段歌詞說的:
整個世界 停止 不轉動 很寂寞
走在海邊 數著 螢火蟲 好困惑
想要的生活怎麼有一百種
不想掉進這深深 漩渦…..
想要的生活怎麼有一百種
該怎麼走 誰來告訴我
2016年底來美國至今也4個年頭了,在這個進入3字頭的節骨眼,我在生活中逐漸領悟,每一個我們做的決定,無論是在工作上、生活上,都要看看是否和我們畫出的「方向(憧憬)」是匹配的;是否對自己,乃至於身邊的人是「負責」的;是否和自己最初的抱負、理想或者「使命」相吻合。也許聽起來很抽象,我應該換個方式來描述。
我喜歡用比喻的方式來幫助大家理解我的觀點。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市場行銷工作者,以下的比喻法,可能會很好懂。作為一個市場部負責人,公司在明年Q1有三款新產品要推向市場,財務會和各部門的管理層開會,討論出公司今年的優先任務和目標,以及可以分配的資源。銷售部門也許會和產品部門溝通,做出一季度的市場銷量測算和產能供貨測算等,那市場行銷的部門負責人,就需要根據握有的資訊,開始分配資源、制定策略、規劃相應的執行計畫。首先,第一個可能要做的事,就是根據手上有的數據來看市場現況,然後從銷量預測中來分配若干百分比的預算,接下來你做的很多決定,例如花多少錢、在哪裏花錢、怎麼花錢、怎麼執行、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如何衡量是否成功,其實都需要和公司頂層的方向匹配。你做的每一個市場活動,是否符合公司的價值觀、公司這個季度的側重點、品牌的形象、產品的特性、是否觸達公司的目標群眾?
如果是從執行者的角度出發,很多時候會更加聚焦細分領域的表現,反而忽略公司的大方向、使命、大目標、大策略。比如,一位廣告投放師,也許會先等上級直接告知三款產品分別有多少投放預算,然後和產品行銷確認主要賣點,剩下就只在乎是否部署好廣告組、是否從設計組拿到相應尺寸的素材、是否寫好對應的文案,優化後的投放結果是否在ROI轉化上達標。那問題就來了,在投放的領域中,要讓所謂的ROI達標,有100種優化策略和方式,有些能帶來更好的轉化,卻可能與品牌形象、格調,或者公司方向和使命願景大相徑庭。比如文案上使用聳動的標題,或者使用極度博眼球的視覺,又或者投放給高轉化、低品牌匹配的人群。這樣一來,從結果上看,也許超預期的達標,但從責任、使命和方向的角度,也許就值得檢討。其他職能亦然,都有自己的側重點,所以如何平衡各職能的需求,幫助整個團隊明白公司目標的全貌,再準確將目標分解到個人上,就是團隊領導者的責任和使命,而我認為,在30歲的年紀,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你也許還沒到這樣的一個位置,或者是能力問題、機遇問題或者其他…。但思維和觀念,可以先調整,隨時準備機會的到來。
2020年底,在家裡待了大半年時間,省下了每天兩三小時的通勤時間,其實反而很適合自己的回顧和反思。所謂的30歲的5張成績單,我也在2020完成了社會期待的最後2張,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生活和事業是否有了「方向感」、是否有了「責任感」、是否有了「使命感」。雖然自己也並不是處在一個非常理想的狀態,但至少我能把20歲初頭時看得很重的物質指標放一放,在這三個新的指標上,也有了雛形,心態上也調整地更加成熟。30歲以後,方方面面的挑戰其實更大,比如如何善盡家庭責任、如何持續充實自我、如何避免在職場上出現中年危機….被淘汰。在即將跨入新年的這一刻,我自己也有了很多反思。過去2年,我嘗試創業,兩家註冊了的公司投入都不少,雖然也都還勉強運作中,但並不盈利。想做的事情很多,比如我三年前就架設了Blog,想要定期寫些東西,也開設了YouTube的頻道,想要拍影片紀錄生活、分享科技新知。但人就是這樣,步子邁大了,很多事情,擠不出時間,最後變成,一樣也做不好。最後我決定,學會「收斂」,也學會「聚焦」。除了家庭責任之外,我一直有個使命,希望像當年提攜我的前輩一樣,幫助身邊需要幫助,自己也有能力幫助的人。今年,我意外認識了很多在美國留學的台灣學生,或者剛畢業,想要留在美國生存的台灣年輕人。在我4年的旅美工作生涯中,我深刻認知,作為一個外國(台灣)Marketer,其實要能在美國生存,不是不行,但確實不容易。我覺得,是時候,能夠整合一些資源和經驗,幫助這些很努力,也很優秀的台灣人,繼續在不同的領域發光、發熱。與其逼自己找題目來拍影片,花更多的時間剪輯、上字幕,或許不需要拍攝的Podcast可以做為更好的分享方式。未來,我會準備更多關於行銷、關於美國的生活、關於職場的觀察等內容,同步發佈在我自己的Blog還有「科技人的馬客廳雜談」Podcast節目,希望能帶給更多有需要的人不一樣的觀點。我也同時創立了一個「台灣行銷人在美國」的Facebook社團,歡迎在美國留學、實習、求職或者在職中的台灣人加入,一起分享、交流、傳承。這也許就是,我30歲開始,最有意義的一件可以持續努力的事情之一了吧!
點擊加入【台灣行銷人在美國】Facebook 社團
喜歡我的內容,想請我喝杯咖啡可以點我小額贊助
科技人的馬客聽雜談,我們下次見!
*你可以在以下幾個地方找到我,發訊息和我直接交流
- 內涵與人設 — 全身名牌也會翻車 - 28 4 月, 2022
- 特斯拉發布新款Model S & Model X!加速1.99秒續航840公里 —— Q4財報懶人包 - 27 1 月, 2021
- 15.8萬輛特斯拉Model S/X召回?MCU 2.0升級打6折?一次搞懂特斯拉的MCU及HW - 22 1 月,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