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兩個看似無關卻又相關的話題,我覺得很有趣。華人的結構特殊且複雜,沒有直接的答案。有的人混得很好,有的人為了後代努力堅持,有的則是黯然回國,而我自己身為初代華人移民,我覺得在美國生存實屬不易。半年沒寫Blog了,今天(2020/04/24)剛好是我30歲前最後一個生日,也剛剛從加州豪華電動車品牌 Karma Automotive 行銷及品牌總監的職位離職,所以就當作反思,記錄下我的觀察及想法與各位分享,也為下一個挑戰準備!這篇文章寫給同在美國奮鬥的華人、留學生還有在兩岸三地想要嘗試挑戰到美國闖蕩的朋友。

今年是我從台灣、中國大陸、香港轉戰美國奮鬥定居的第四年。我從事的是『非技能型』的工作,也就是不是技師、工程師、程序員、設計師等類型的工作,而是市場行銷、廣告、品牌、策略等『文職』。我也不是ABC、也沒有任何留學經驗。所以,我的觀點可能對『文科』、『行銷』、『市場』、『銷售』、『廣吿』…等幾個領域的朋友更容易產生共鳴。雖然生在台灣、長在台灣,但因為機遇巧合,我10年職業生涯待過的五間公司,都有中國大陸資本,其中一間在深圳上市、一間在香港上市、一間在美國上市,還有兩間沒有上市,但最大股東都來自中國,所以,既使在美國工作,也具備一定的『華人』文化和元素,也正因為如此,我對兩岸三地及美國本地的品牌、市場及人才觀察比較多,剛好可以從多元的角度切入分享。如果你是鎖定到純美國公司上班,我可能沒辦法分享太多一手經驗,但或許可以從我對華人的觀察及分享中,評估自己是否有本錢在美國競爭。
*你可以在以下幾個地方找到我,發訊息和我直接交流

美國,作為世界最大單一經濟體,多年來是科技、金融、互聯網等行業的『 高地』,世界頂級的公司總部幾乎都匯聚於此,因此,就業環境和發展環境競爭激烈。而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經濟飛速發展的近20年來,也有一波波『在美上市潮』,許多互聯網科技公司也爭相在此設點、甚至收購美國企業,以『高歌猛進』的姿態大舉進入美國,試圖取得技術上的突破、瓜分市場大餅,或者以『在美國有據點』作為招牌回國宣傳,例如在時代廣場打全中文廣告,拍拍照,到國內發通稿大肆傳播。然而,因為政治因素、文化因素還有生活習慣,中國品牌在美國落地可以說是『跌跌撞撞』,業務發展的困境,其實我認為大多數時候是『人』、『思維』以及『管理』造成的。話又說回來,除了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豐富的資源及人才匯聚外,世界認可的高品質教育、穩定的政治和自由開放的氛圍(至少大家是這麼認為的)也讓很多人從小就有『美國夢』,希望能交換學生、留學、移民….。不過,當你在老家看到那些『海龜派』,投以羨慕之時,他們很多其實在美國本地沒有你想像的風光。要記得,旅遊、遊學、假期打工、留學甚至出差派駐,與在本地直接『生存』是存在巨大差異的。在美國的求生存的華人,究竟過得怎麼樣呢?
*延伸閱讀:多少錢能在美國過得像個人?

在美華人,根據2017年的普查資料,大約有521萬人,而且近年增速持續提高,他們分布在美國各地,其中密度最高的三個區域是紐約、我所在的洛杉磯及舊金山。我一直覺得華人在美國是個有趣的存在,因為結構非常多元。早期美國有很多來自台灣、港澳地區的留學生及移民,而80年代過後則是由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留學生及移民稀釋了台灣、港澳的移民比例。由於華人移民美國得追朔到19世紀的華工,除了他們的後代、留學後留下來的華人移民外,現在還能看到很多投資移民、跳機黑戶,還有少數外派工作後轉換身份的移民,這些初代、二代、三代的移民,依照父母的背景和來美多元的動機不同,其實影響了其未來發展路徑和競爭力。大家都知道,美國有很多中國城、華人區,也許是文化、飲食或者人口結構的緣故,華人大多數喜歡群聚,其實外來族群大多有這樣的特性,比如印度人、韓國人、日本人。就初代移民而言,很大一部分其實並沒有融入真正的『美國』社會中,而美國所謂的多元包容,也沒有大家印象中來的美好。你可能很難想像,美國有多少華人移民擁有公民身份或者綠卡,長期定居美國,卻不會說英語,沒辦法用英語工作,或者只能在門檻沒這麼高的華人中小企業工作。相關統計資料看上去華人的收入好像不錯,但其實是被企業家、高管、投資移民等拉高的,普遍來說大多數打工的華人待遇偏低。而二代華裔美國人,則有比較大的概率能夠真正融入美國社會,在其中競爭。他們的父母很多是受高等教育的優秀初代移民。當然,官二代、富商、投資移民、非法移民日益增多,這些人群的後代即使從小在美國學習成長,也會因為他們的父母本身就不曾融入,也沒有在美國真正接受教育或者擁有常態的生活、工作經驗,導致這些二代大多數在大學前,也都在華人區成長…。總體來說,我覺得在美華人還是『相對弱勢』。這樣的說法也許有人不同意,但從美國本土科技巨頭的公司非技術類甚至技術類的高級管理人才占比來看,華人的確不多見(印度人占比還挺高,但我認為與智商還有能力沒有直接關係),原因有幾個:

一、語言
先問問大家,什麼叫做『英文好』?我舉自己的例子好了,我到現在都覺得自己英文不夠好,很多細微的情緒、描述還遠不到位。在台灣、大陸和香港的時候,所謂的『英文好』是我在職場上比較大的優勢之一,當然,我之前的文章討論過,並不是讀外文系英文就比較好,因為有大把它系人才,英文比外文系畢業生好,還比他們擁有更多的專業知識及技能。我也是外文系,大學還拿了翻譯學程,曾經代表台灣到大陸比過兩年一次的中國『中譯盃全國口譯大賽』,大學時多益(TOEIC)考了960分,但從我2016年落地到美國之後,才發現這個原本的『優勢』完全不存在,甚至變成『劣勢』。想像一下,你在台灣行銷領域求職,然後得意的告訴面試官:『我中文溝通完全沒問題』,只是略帶口音、文法偶爾會錯誤、字彙量不足、表達不到位、get不到文化梗、沒有群體共同記憶….。請問面試官會覺得這是加分項嗎?有人會說,那在這裡長大的二代華裔呢?當然,的確不太會存在這個問題,因為本來就是母語,但很大比例的二代華裔,因為上面提到的結構問題,依舊在較受限制的體系、地區、文化和人群中成長,以至於在『文』類工作方面表現稍弱,畢竟這類工作很講究信息敏感、文化融合及溝通表達…而且,無論在哪,語言本來就不是聽說讀寫沒問題就等於可以駕馭。好消息是,上面提到的問題都可以補強,這也是我在美國每一天都在努力的,我至今每天都仍會開啟數次手機字典,查一些新單詞。雖然都有提升的空間,但殘酷的現實就是,初代華人到美國後,語言一定不會是你的『加分項』。這也是為什麼我經常分享說,我們非本地成長的華人移民,在美國公司擔任Marketing、文案類型的工作其實是有壓力也很具挑戰的。你能想像你在台灣廣告公司上班,寫的文案讓一個來台灣讀書,然後留下來工作的老外審核,還不斷對你的用字遣詞提質疑嗎?可以想像我剛到美國時接手了一個10人團隊,沒有半個華人,我每天要審核不同的文案、稿件、企劃案的那種壓力了吧?其實心態是類似的,不是說一定做不好,只是要先打預防針。學無止盡,覺得是弱點,就想辦法天天去補強吧!其實更重要的是,保持『自信』。這本來就不是你的母語,不然你叫他們說兩句中文聽聽。心態對了,就能補強自信,學習用管理和創意來解決挑戰。

二、文化
華人的文化和美國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這會影響『創新的方向』和『價值觀』,導致在不同層面產生不同的摩擦,最後在『管理』上出大問題。大家都知道,管理一旦有問題,業務就很難成。台灣、港澳背景的人可能相對會好一些些,因為相對接近的社會氛圍和教育體制,讓一些『習慣』,比如使用的社交媒體、平台、接觸的娛樂文化、電影、社交方式,會與美國比較近一些。但到了美國,各地華人被揉在一起時,如何與不同背景的華人共事,然後再和美國文化融合,就會是另一個挑戰了。畢竟,在美國人眼裡,管你哪裡來的,你就都是『華人』。對,就是 Chinese。無論是台港澳還是大陸,職場上華人的用人、管理方式都與美國有許多不同。隨便舉幾個例子:
- 請假:華人沒老闆准假都不敢請,老美只要公司政策還有額度,發信通知你後,就不會現身。
- 請客:華人很多主管,喜歡動不動就請團隊吃飯,覺得對日後管理有幫助,其實老美覺得沒必要,你真的這麼幹了他們也就當作是賺一餐。
- 加班:華人喜歡加班討老闆歡心,老闆喜歡觀察誰幾點來幾點走,美國人則更在乎自己的時間、家庭的時間,能不留沒人會想多留在辦公室一分鐘。
- 表達:華人不擅在會議中表達,尤其是對上級或者級別較高的同事,有時為了和氣,選擇不正面表達,通常都是線下聊或者發郵件,而美國人有疑問會馬上在會議上拋出來,經常讓華人同事主管招架不住。
華人也經常因為種種隱藏在內心的不自信(潛意識的自卑)導致決策不果斷,左右搖擺想要全局討好(這種東西不存在)。這種潛意識的自卑很有意思,試想一個情景,今天你在華人國家或地區接觸歐美觀光客、交換學生甚至來出差的朋友,你是不是會不自覺得非常客氣?即使他們的中文說的不好,你也會努力的協助,覺得他們很棒,對嗎?但在美國,如果你英文說得不是很好,別說職場上,生活上,比如買個飲料點個菜卡卡的,很多本地人可能會對你失去耐心,在職場上則可能覺得你莫名其妙。我們常年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舶來品』就是『高級』的代名詞….,反過來,『中國製造』至今在美國還是擁有『劣質品』的刻板印象。別和我說你從台灣來的不一樣,難道你在對話前要先花15分鐘解釋1949年發生了什麼事嗎?
職場上,美國大多數人,跟著主管做事,很在乎這個人是否有領導力(Leadership)、是不是能從這個人身上學到東西、獲得資源、長見識…。而華人更重視『自己人』的那種情感聯繫,很多時候因為這種情緒導致決策不中立、不合理,甚至造成族群派系四起的問題。

中國品牌為什麼總是在美國水土不服?
總是,但不全是。我們仍舊能看到許多優秀的華人管理者、華人品牌以及華人產品在國際上大放異彩。我僅是就我觀察到的現象,從個人經驗中給大家分享一些觀點。
一、假裝自己不是中國品牌
聽起來可能很荒唐,但是你可能很難想像,很多中國品牌出了海,就要使勁告訴大眾,自己是『全球品牌』,而不是『中國品牌』。我可以理解,很多文化中對中國品牌有刻板印象,美國就是其一,但凡事過而不及。反過來,其實可以不去強調自己是中國品牌,而不是過度去粉飾,告訴大家自己是全球品牌,甚至重要場合不可以太高比例華人比例出席;露臉的高管一定要是白人;對外總要有個『白臉』,有時,即使是『ABC』也不行。廣告視覺更不可以出現中國場景、華人….。其實,這都是潛意識及內心深處的自卑與不自信作祟導致的,而正是因為這種不自信的不健康心態,在「品牌」上,華人企業經常摸不著頭緒,不知道如何做是好。很多做得不錯的中國品牌,其實沒有掩飾自己來自中國,因為產品過硬、有底氣,比如打入蘋果店的 DJI、Insta360,還有我一直很喜歡的OnePlus,當然還有來自台灣的Acer、Asus和早期的HTC等等。甚至,因政治因素被封殺的Huawei、ZTE…,其實都在美國受到行業一定的認可。

二、這麼做就對了
很多華人企業,到美國這個『高地』設點競爭的時候,其實沒有合適的本地人才在團隊中,因為是從亞洲發展起來,再逐步擴張的。這個時候,通常會由比較合適的高管到海外開拓、建立團隊、開發市場。那問題來了,如果本身團隊中有長年在海外工作的班底,問題也許會少一點,但很多時候,沒有。也許有過一點留學經驗,但也僅此而已。那這會造成什麼問題呢?通常這個級別的管理層,一定有包袱,也一定懂得帶兵打仗不能用沒有信任基礎的兵這個道理。所以,很多時候會從母國拉人丟過去長駐,或者在本地找能說中文的華人/ABC來放在自己的下面。但記得嗎?他們還是會找所謂『老外』來支撐自己不是中國公司的本地化假象,但又捨不得放權,意見也不會照單全收,而這樣的摸索及配置其實會造成無形且高昂的時間成本、管理成本、溝通還有文化成本,得不償失。

同時,諸多行業高速發展的趨勢下,這樣的打法通常不會,也沒辦法做好文化建設,或者只做類似『我們是全球公司』這種呼口號式的文化建設。久而久之,文化的衝突與差異就會在過程中凸顯出來。因為管理結構的缺失及人才的不均衡,在後期很容易演變成『照我說的做就對了』這種放棄說服的局面。我聽過很多中國公司或華人品牌,剛開始可能會盡可能地去聽取本地團隊的意見,但到了決策的時候,經常會有『母國思維』所預設出來的立場和邏輯,最終又是…『照我說的做就對了』;或者『我們在國內都是…..,怎麼到了你們這邊就不行了?』;。以後變成『美國人的思維太保守了,不懂得創新,不理解一些比較新的東西』。最後這點,其實我不完全否定,但更多時候是因為華人管理者沒有足夠的融入本地社會,也沒有做足溝通的工作。如果你觀察的足夠多,你不難發現,很多在美華人公司,最後都變成華人開小會,領導交代好任務和方向後,讓這些溝通能力比較好的華人去和本地美國人溝通,讓他們『照著做』。成效如何?綜合上述提及的美國人特性,可想而知。

三、思惟與溝通管理
承上,如果保持著大國心態來進入美國市場,很容易四處碰壁,覺得遍尋不著優秀或者合適的人才。舉例來說,中國大陸有許多創新服務、產品、生態以及生活方式是美國沒有的,比如非常普及的行動支付、同城、外送服務;互聯網的各類微創新已經深化群眾生活;產品、做媒體傳播、活動、口碑、社交的方式…;直播主、直播帶貨、第三方軟文、全員傳播、紅包傳播….。群體意識裡,很容易覺得在母國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自己懂得真正的『創新』真諦、有方法。然而,我始終相信,真正的『創新』絕對是建立在對所在地方方面面的充分認知與尊重。
我舉幾個有意思的例子。業內的朋友都曉得,微博、微信的行銷玩法與Facebook、Twitter、Instsgram有很大的差異,演算法的規則不同、投放的邏輯不同、內容呈現的種類和組合不同、群眾的口味不同、文案和視覺的趨勢不同、甚至後台能看到的數據也不同,但因為沒有本地經驗(很多來留學或者工作的移民,平常並不會用美國的主流的社交媒體,因為他們在那些渠道沒有足夠多的朋友,也就沒有使用的必要),經常會聽到『這次傳播一定要發個微博長圖』、『趕緊搞一個轉發活動』、『銷售戰報呢?』、『發佈會必須圖文直播洗版』….。我還聽過要用內部考核逼員工幫你在社交渠道擴散要求的信息的事….。同理,百度和Google的使用方式也有差異,管理層很可能會要求美國的同學提供搜索指數來衡量熱度,然後看到Google Index後卻大失所望。還有B站、優酷和YouTube也是完全不同類型的產品,更別提短視頻和直播的生態了….。中美都有互相過人的地方,也值得互相借鑑,但我還是要再次強調,真正的創新永遠是源自對本地的敬畏及充分認識來的,不是強加執行的。
一旦管理及決策者沒有深度的認知,中層也沒能掌握雙邊差異,就會導致一種從上到下、再從下到上的『失望死循環』,這也是很多華人品牌在美國最後沒能大展鴻圖的原因之一。蘋果創始人曾經說過,找聰明人是因為他能告訴自己該如何做,而不是自己告訴他們如何做,這句經典名言對兩種文化都適用。

在美華人如何保持競爭力?
如果你和我一樣,在美國從事文類非技能工作,或者有憧憬到美國發展,我認為要爭取更多機會或者取得較大的優勢,就必須盡可能的在兩邊的文化、市場、特性都深入觀察研究,培養足夠的能力去分析優劣利弊。溝通的訣竅是必須能聽懂,也能說通雙方的語言,而且要站得住腳。逼自己融入比較不熟悉的本地社會,一定是跨出舒適圈,卻必須走的一步。如果你是執行者,那多與本地人交流、討教、切磋,如果你是管理者,用人唯才,不要只因為對方好像『管得動』或者『能說中文』來給自己方便,對上對下,都要逼自己突破舒適圈,盡可能的融入,但保留華人自身的優勢。華人在世界的影響力、經濟的實力還有分佈,是可以成為巨大優勢的,畢竟,包含美國巨頭公司在內,有誰不想分食中國大陸這個世界最大的市場呢?在美的初代華人要很好的生存,只有不斷觀察、分析、總結、學習及應用,才能持續在高強度競爭的環境裡成長。當這些都已是『進行式』時,不要忘記還要持續積累人脈與資源。文字和文化如果是短板,那補充軟實力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要問自己,在美國,除了能說中文也許會加分外,拿得出手的資源有多少?本地的媒體、網紅資源有多少?口袋名單內有多少各類型的代理公司資源?我知道很難,但如果你有理想,就要有方向性的積累,堅持學習,因為學無止盡,共勉。
我是科技人Ivan,如果你喜歡我的觀點,歡迎分享,也可以到我的Facebook、Instagram一起交流!

*我與一群朋友正在打造一款面向汽車愛好者的社交平台,會根據用戶的喜好、駕駛車輛、地理位置、閱讀習慣來聚合相關內容,也會依照上述資料,媒合車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和我說,到時候邀請你們參與Beta內測
- 內涵與人設 — 全身名牌也會翻車 - 28 4 月, 2022
- 特斯拉發布新款Model S & Model X!加速1.99秒續航840公里 —— Q4財報懶人包 - 27 1 月, 2021
- 15.8萬輛特斯拉Model S/X召回?MCU 2.0升級打6折?一次搞懂特斯拉的MCU及HW - 22 1 月,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