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我進入PODCAST網站(可選擇於KKBOX、Spotify、Apple & Google 主流平台訂閱、收聽)
歡迎收聽(看)《科技人的馬客廳雜談》,我是Ivan。1年之內,從破產傳聞滿天飛、股價跌到美金$1.9元,在新車發布後暴漲到$66美元,市值逼近1000億美元。很多對電動車行業不熟悉或者對大陸市場不熟悉的朋友可能會問:誰是蔚來?我之前在造車為什麼難?除了特斯拉,誰是值得關注的電動車新勢力?那期曾經點名過我看好的幾個電動車新勢力,就包含蔚來汽車,而他們在上週的品牌日Nio Day發布了全球首款搭載Lidar雷射光學雷達的量產車ET7,有不少亮點。今天就來聊聊,為什麼我個人很看好這家造車新勢力。
*你可以在以下幾個地方找到我,發訊息和我直接交流
也可以追蹤《科技人的馬客廳雜誌》官方Instagram獲得最新更新通知
隨著2020年特斯拉引領的電動車風潮,很多菜籃族、韭菜散戶,全部一股腦的跟風入場,天天在網上各種社團問「特斯拉還能入嗎?」、「NIO怎麼樣?」、「理想可以買嗎?」、「你們買NIKOLA了嗎?」….。看到這麼多「電動車小白」來湊熱鬧,一來覺得電動車行業終於被社會關注有點欣慰,但也不免覺得這種跟風上車的現象令人擔心。問能不能買的人真的很多,而且他們九成以上根本從沒關注過電動車,甚至不知道這些公司在幹什麼,而且也不做功課,大部分只想知道要不要買票上車。我雖然也不是投資專家,也不太看什麼線圖,但我買的每一支股票,一定都是長期觀察公司的動態、看過大量創始人的訪談、研究觀察其商業模式,甚至體驗過產品、認識該公司的員工,才有可能進場。我也從來沒有跟風,一次把一大堆現金押寶某一檔股票(當然也是銀彈有限),反而都是分批、按能力穩定入場,所以我不太會被重大新聞發布、大幅股價波動所動搖信心。我看好的,就會長期投入。截止今天,我的特斯拉持股均價$51美元、蔚來則是$20美元左右,而且我還打算在有多餘資金時,持續加倉。我知道很多酸民一定會嘴砲這是中國公司、不具備核心技術、是騙補貼、電動車門檻低 blah blah blah….,昨天我還在一些投資社團看到有人說,「拿一張CG圖、實車不給看也不試駕就想炒作」、「還有一年才量產,也不知道造不造的出來」的評價。其實,很多車在發布的時候,甚至發布後,包含那些你熟知的德國大廠,也都是使用精美的渲染圖。很多也是在產品定義結束、基本定型以後就能先行發佈,才會接著把很多測試、優化、試產等工作做完。關於酸民的評價,這邊我就不再討論了,因為一家公司也沒有實力,就算你不在汽車行業工作或者沒有相關知識看不出來,也能動動手指,從他的創始團隊、投資人背景看出一點端倪。
蔚來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因為在美國的電動車創業圈工作了近5年,我從2015年就開始關注蔚來。蔚來的原英文名是NEXTEV,成立於2014年底,在2016年底才改稱NIO,意思是「新的一天」,公司的slogan是「Restore the Blue Sky」,在公司成立的第四年,也就是2018年,成功在美國紐交所NYSE上市,股票代號NIO。蔚來汽車背後的投資機構和投資人都屬頂尖機構,包含順為(小米雷軍系)、紅衫資本、高瓴資本、騰訊、百度資本、聯想資本、IDG、GIC,還有投出Tesla、Amazon、Netflix、Airbnb、Google、Shopify等科技巨頭的Baillie Gifford。這家厲害的機構Baillie Gifford的Portfolio Manager在一個訪談中曾經提過他們出售持有股票的時機,以及背後的邏輯。他們一般會從兩個維度來評價一間公司,一個是這家公司的整體概況,他們會從專家的分析和研究,從市場概況、競爭環境以及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文化、財務狀況、商業模式、產品等方面來推測一家公司未來5-10年會發生什麼事,而如果分析後的結論是這家公司不再符合基本期待,無論當前的股價是高是低,他們會毫不猶豫的拋售,也就是說,是一種完全基於「前瞻分析假設」來決定拋售點的準則。另一個維度則是用「算」的,如果公司符合整體概況的期待,但是經過計算,未來5年看不到增長2.5倍以上的機會,也會豪不猶豫的「拋售」。這家機構目前還持有上述機構,作為一個業餘小散戶,我更願意支持這個邏輯。
蔚來有什麼創新優勢?
我覺得去看一家新造車的增長潛力,應該從幾個維度來看,分別是:
- 投資人背景
- 品牌願景
- 核心技術
- 現有產品
- 商業模式創新
- 營運模式創新
前面已經說過投資人背景還有品牌願景,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比較「虛」。我也看過很多網上的鍵盤俠評論「電動車沒有核心技術」,或者說「這些新公司沒有研發實力,只是行銷傳播的炒作」,甚至會去批評說,大陸的這些公司都是和政府聯手騙資本的空殼等等。當然,我不是說所有大陸公司都很強,都沒有上面這些問題。但我覺得,作為一個台灣人,我們保有尊嚴的同時,也需要理性的去看待對岸的崛起。我之後可能會做一期專門來討論為什麼台灣近20年來人才外流、新創停滯、品牌衰弱的問題。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內需市場不夠大、不夠開放、資本規模不足還有政治不確定性。當內需市場不夠大的時候,本土資本會相對保守,也會導致整個人才市場、中小企業的文化跟著保守,以求穩定獲利。那「試錯創新」的文化就很難被建立,所以會越來越難看到能夠迅猛發展並且在全球立足的新創公司興起,而優秀的人才也因為希望能打造出被更多用戶、市場檢驗的產品,外流到海外。這其實是很現實的問題。那造車,也是一樣的,大陸確實在資本上、市場規模上,先不論是否「亂」、「狼」、「黑」或者有很多不合規的作法,但它確實是具備規模優勢,能夠孵化更多創新的模式、點子,還有技術。加上中國政府早期針對外資汽車公司有「合資限制」,很多技術經過人才流動、長年的發展,已逐漸被中國本土企業所掌握。
核心技術方面,在「三電」領域,蔚來具備多項專利,涵蓋了馬達的技術、電池模組設計和安全的部分自研技術、自主研發的BMS算法方案,同時在多個領域也具備集成的實力。從財報上來看,從創立之初一直到今天,研發上的投入幾乎是100%增長,公司的虧損有一半都來自於研發的投入,不難看出蔚來對研發的重視。除了整車的開發設計之外,蔚來對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的領域也有很大的投入,也與Intel旗下的Mobileye達成戰略合作。Mobileye是以色列公司,早期為特斯拉初代Autopilot提供解決方案,後被Intel收購。這裏值得一提的是,蔚來還將能源業務NIO Power獨立出來,投入充電領域的研究,並大力推廣其換電模式。換電的概念台灣的朋友可能可以理解是Gogoro的大車版,以替換整個電池包來解決充電的時間問題。這其實也不是蔚來最先提出,特斯拉早在幾年前就發表過類似的技術,也成開放搭建幾個換電體驗站,不過目前這個業務特斯拉已經喊停,也關閉了測試點。
蔚來是一家用心做產品的公司,很多產品設計的思路是以用戶的需求來出發,比如有特色的「女王座椅」。從現有產品上來看,蔚來從首款純電超跑EP9、首款量產車大型SUV ES8到近期的ES6、EC6還有最新發布的ET7等,已經逐漸可以看出家族式的語言、設計還有產品本身的DNA。很多方面都與特斯拉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和思考邏輯。特斯拉做得好的部分,他們也會考慮,但也在特斯拉沒有做好的,比如內飾的質感、豪華氛圍打造、乘坐體驗等,做出變革。其中,ES8更是已經換代。它們的產品研發及設計團隊遍及美國、中國、歐洲等地,國際化的程度也是中國本土車企之間相對較高的。對產品有興趣的朋友,網上有很多的體驗影片、測評文章可以參考。如果你真的花時間去看,就會知道為什麼我認為它是一家用心做產品的公司,而且很好的將互聯網公司小步快跑的文化和DNA應用在產品開發和用戶營運上,它們大概是全球車企之中,對用戶最照顧的公司。當然,一家年輕的公司,產品也是有大大小小的很多問題,也沒必要一味的支持而去無視或者美化,就像我是兩台特斯拉的車主,但我也覺得特斯拉問題非常多,但我不認為這些問題會影響特斯拉或是蔚來長遠的巨大發展空間。
再來說說商業模式的創新。商業模式和用戶營運模式對新品牌而言可以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差異化投入」,我們可以從蔚來極力打造的「換電」還有「電池租賃」以及最新發布的「自動駕駛租賃」模式窺知一二。因為每個市場的用車習慣不同,每個人根據喜好和經濟能力,用車年限也會有較大落差,在許多產品都開始「會員化收費」的環境下,蔚來也針對電池、換電和自動駕駛推出類似的租賃服務,我認為是一大亮點。同時,去年也宣布與另一家造車新勢力「小鵬」聯手,在NIO Power的充電、換電等業務上進行戰略合作,其中還包含共享充電及支付網絡等。當然,任何新的概念都會有推廣和教育成本,所以能不能普及,被市場所接受,還有待時間驗證,所以也算是風險點。最後聊聊互聯網式的DTC用戶營運,我認為也是蔚來的一個很大的差異化,類似小米的「與米粉做朋友」的概念,蔚來從創立之初,就打造了比較完善的社群體系,車主、準車主以及感興趣的任何人,都能在App中與品牌、用戶交流,也能夠透過分享內容、互動等積累點數,可以參加活動、兌換商品、獲取一些特權。在近幾年發力線下體驗店之後,這種獨特的社群模式也從網上走入線下。NIO House是蔚來的線下體驗店品牌,是一種DTC直面用戶的媒介。經由設計完整的體驗流程,對銷售、交付、售後服務、體驗、用戶營運等幾個進行變革,與傳統車廠的經營方式有很大的區別,而且考慮了很多「親子」的概念。中國的汽車市場有別於美國的一人一車,更多是一家一車,而這種模式正好迎合了文化,更加的「接地氣」。網上也有很多NIO Hosue的開箱影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理解一下其中的區別,我就不細說了。除了現場對車主的照顧,他們甚至會透過即時訊息平台的群組,來與車主進行直接的服務、交流,這對於車主而言,是一種新穎、而且舒服的體驗。
一個品牌要能高速發展並且走得長久,離不開忠實的「粉絲」。而如何拉攏核心粉絲,一直是車企不太擅長的地方。獨特且有凝聚力的粉絲文化,不但可以提升品牌的忠誠度、能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為品牌帶來溢價。只有品牌的價值被認同的時候,才能去淡化價格對消費的敏感度和影響力,進而讓產品穩定的保有一定的利潤,推動更多有附加價值的服務。建立品牌的忠誠度有很多種方式,可能是品牌的legacy、極具魅力的領導人、獨特的文化或產品,雖然與特斯拉的死忠粉絲建立的過程不同,但蔚來確實在忠誠度和粉絲文化的建立上,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放眼望去,中國本土的新造車品牌中,品牌認同度和溢價能力最強的,還是蔚來。至於能不能持續,我認為也是值得觀察。
最後說說新發布的ET7純電動旗艦轎車
上週的NIO Day,蔚來發表了旗下首款純電動轎車NIO ET7,相關的新聞大家隨便搜搜都能看到,這邊我想簡單列幾個我認為是亮點的點:
- 有150kWh超大電池包的選項(NEDC最大續航1000公里)
- 蔚來首款配備鐳射光雷達 (Lidar)及NAD的量產車
- 超低風阻 0.23 cd
- 第三代高通Snapdragon平台
先說續航,蔚來公布的最大續航是1000公里,要注意這裡說的是NEDC標準下的結果,關於電動車續航測試眉眉角角可以參考我第六期 「電動車有里程焦慮」就是個假議題! 裡面有完整介紹。簡單說,NEDC與特斯拉使用的EPA不同,NEDC的值可以理解是現實中達不到的。但你打個七折,應該還是有機會的,也就是說700公里的續航可能是ET7的最大電池包可以實際跑出來的數字。150kWh的電池包,可能很多人也沒概念。我買特斯拉的時候,他們還是用電池包的容量來給車子命名,所以我買的Model S 100D就是當年最大的電池包尺寸,也就是100kWh,其中D代表的是四驅版本。當年100D的EPA續航約為536公里,而今天的特斯拉一樣的電池包尺寸可以跑出EPA 643公里,所以超過700公里的續航是什麼概念,大家就比較清楚了。目前市場上,包含傳統車廠在內,主流的電動車廠使用的電池包大小,一般在40kWh到80kWh之間,一樣的電池包大小隨著車身的設計、重量、性能表現、尺寸,都會影響到續航。但要注意的是,150kWh版本的ET7按照蔚來的計畫,要到2022年第四季度才會交付,但仍舊直得期待。
再來就是Lidar,對,就是你的iPhone 12 Pro上面也有的一種傳感器。Lidar在自動駕駛的應用已經討論多年,卻因為可靠性問題、成本巨高及量產技術困難等原因,尚未在乘用車領域商用,但已普遍用於航空搖感等其他領域。但已經普遍用於其他自動駕駛公司,如Waymo (Google旗下)、Apple、Cruise等公司。最早宣布要在量產乘用車使用Lidar的公司其實是我的老東家Faraday Future,可惜至今該車尚未實現量產。相較於被動式的感知工具會受天氣、光照等自然條件影響,Lidar屬於主動式感知工具,可以在惡劣條件下,比如濃霧、大雨、大雪等,獲得高精度的地面空間資訊,而且具備一定的穿透力,可以更好的感知被遮擋的空間資訊。Lidar的特點還包含更寬廣的視野、更精準的距離感測能力。當然,短板也不是沒有,比如提到的昂貴的成本、維修問題,以及特定場景可能會影響資訊獲取的準確性等等。其他自動駕駛先驅比如特斯拉,就屬於另一個派別,堅持不考慮採用Lidar,純用超音波雷達、相機、地圖還有AI圖像辨識等演算法來滿足自動駕駛的能力。也就是說,Lidar並不是自動駕駛的萬靈丹或者唯一解藥,無人操守的自動駕駛一定需要足夠的「冗餘」,我心中自動駕駛的終極型態,一定是配合V2X來實現的,有就是萬物聯網的那一天,可以100%實現最安全的自動駕駛,那時候,就不需要Lidar了。不過,這一天離我們還有一定的距離。ET7這次能夠商用Lidar,並發布新的NAD自動駕駛系統,採用了NVDIA的解決方案和自研的超感平台及超算系統,我認為還是可以期待2022年第一季度交付以後的實際表現,看看特定場景,尤其是特斯拉暫時還搞不定的困難場景,是否能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表現!
在里程焦慮的那一期,我也聊過風阻。車輛行進70%的動力是被風阻抵銷,而設計出低風阻的車其實並不容易,要考慮、妥協的點很多,所以作為一家中國本土公司,能做出0.23的低風阻車款,還是很不容易的,這也一定程度提升了續航效率的表現。
最後就是蔚來的「固態電池」創新。這一點我今天先不討論太多,因為我暫時還沒看懂。他們的固態電池方案和行業傳統的固態電池有一定的差異,我認為可以等接下來幾個月釋出的更多資訊,再來好好討論。
總結以上,我認為任何新創公司能推出有亮點的產品、發展創新的模式,以良性競爭推動行業的進步,都是好的。作為一個電動車堅定的支持者,看到中美歐三個地區都有具備量產能力的公司推出有意思的產品,還是非常開心的。電動車的行業發展,我認為可以是錯過.com以及互聯網投資風口的我們,一次行業的機遇吧。看不看好一個行業有很多面向可以討論,我也不想鼓勵大家去押寶、去投資還是一定要接受我的觀點,但我認為光是看這個行業每天都有新的變化,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這就是本期《科技人的馬客廳雜談》想和大家分享的全部內容啦!如果你喜歡本期內容,歡迎訂閱支持,也可以分享給你的朋友。還想聽我聊什麼話題,也可以發訊息給我喔!那我們下次再見!
- 追蹤《科技人的馬客廳雜誌》官方Instagram獲得最新更新通知
- 台灣行銷人在美國 是一個聚合留美的台灣行銷工作者、學生、求職者,希望能讓海外台灣人更加團結,互相幫忙、交流!歡迎在美國的台灣人申請加入!
- 喜歡我的內容,想請我喝杯咖啡可以點我小額贊助
- 內涵與人設 — 全身名牌也會翻車 - 28 4 月, 2022
- 特斯拉發布新款Model S & Model X!加速1.99秒續航840公里 —— Q4財報懶人包 - 27 1 月, 2021
- 15.8萬輛特斯拉Model S/X召回?MCU 2.0升級打6折?一次搞懂特斯拉的MCU及HW - 22 1 月,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