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根據台灣主計處官方的數據(你懂的),2017年的平均薪資(月薪)約為5萬元,其中2-3萬的人數最多,達23%;3-4萬也有18%,所謂“底薪族”在台灣約有129萬人,定義位收入僅2.2-2.3萬新台幣的勞動人口,約佔25%。如果考慮年齡, 在35歲以下的年輕人中, 我猜平均收入的數字應該會更低。根據Expatistan的數據,台北市商業區域一頓飯加上飲料約台幣208元;一間一般的13坪公寓一個月大概租金需要1萬8千元。當然,在台北,一個便當不用100元的地方到處都是,房子省一點也可以不用花這麼多。以下我以自身的真實花銷經驗來和大家分享。
案例1 (學生時代 – 初入社會:2010 – 2013)(月薪稅後5萬)
- 食物:每天食物花費 早($35)+ 午($80)+晚餐($100)= $215元 x 30 加上偶爾想吃好一點,算1個月$7,500元
- 交通:每個月捷運花銷$1,500 | 摩托車油錢 $500,算1個月$2,000元
- 居住:政大旁5樓30年老舊公寓翻新套房(無電梯):1個月$9,500元
- 水電:經常上網,房租含水和網路,電費約1個月$750元
- 娛樂:偶爾看電影、買衣服,1個月$1,000元
- 食物:直接算三餐$450,加上偶爾想吃好一點,算1個月$15,000元
- 交通:每個月捷運花銷$2,000 | 摩托車油錢 $500,算1個月$2,500元
- 居住:永和捷運共構電梯大樓套房(1房帶廚房陽台):1個月$23,500元
- 水電:經常上網,房租含水,電費網路約1個月$1750元
- 娛樂:偶爾看電影、買衣服,1個月$3,000元
香港
在台北一直到了2015年7月,因為有意思的機會說服我離開家鄉到香港去挑戰全新的環境。香港一直以來也是台灣人喜歡旅遊的熱門地點,我卻不曾去過,再沒有太多調查的情況下就丟下剛裝修好的房子,去了香港。看中的倒不是薪資,而是對自己的挑戰,除了非本國籍生活上遇到的比較複雜的程序外,簡單分享開銷成本的部分。當時職級晉升一級(副總監),直接管理人數約15人,加上區域市場,頂峰時期達45人。開銷的分佈(單位皆為台幣,當時港幣與台幣比例約為1:4)如下:- 食物:直接算三餐$900,加上偶爾想吃好一點,算1個月$30,000元
- 交通:每個月港鐵花銷$4,000 ,偶爾打車,算1個月$6,000元
- 居住:電梯大樓1房1廳1衛,帶廚房無陽台(很小):1個月$65,000元
- 水電:經常上網,房租含水,電費網路約1個月$2500元
- 娛樂:偶爾看電影、買衣服,1個月$5,000元
美國
美國是很多年輕人追夢的地點,也是很多人留學的所選。我沒有到美國留學過,只因為有家人在這,求學時候有幾個暑假是在洛杉磯度過的,工作以後也有兩次來美國(舊金山出長差(1個月以上),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被調到了美國,也就這麼定下來了,至今2年了。撇開超級無敵難搞的簽證和移民政策問題,我們只討論實際生活成本。以洛杉磯而言,從數據上來看是全球居住成本第24高的城市,北美第12高,僅次於波士頓。收入水平怎麼樣呢? 可以看到平均一個家庭的收入中位數約為5萬5美金(年薪,下同),約台幣$1,650,000。有趣的是,在洛杉磯,亞洲人的收入比白人還高,約6萬7美金,合台幣約$2,010,000。但實際上是被高管、富二代、或者官二代拉高的成分居多,根據我的觀察, 華人在洛杉磯其實比較弱勢,收入水平比較低,一般台灣公司的一般職位薪水可能就3-5萬美金(年薪)。對了,這些說的都是稅前。 與台北的消費比較呢?根據Expatistan的數據,要高出52%的成本。但是通過這些分類來比較的數據並不準確,因為在美國有很多開銷是在台灣不需要的,比如車、油錢、更高的保險費、餐廳的小費(15 – 20%)還有極高的稅(州稅、聯邦稅、市稅、社會安全保險…..),以我的案例來說,所得稅加總可以超過35%,也就是說薪水的一大部分都拿去繳稅了。 下面一樣用我自己的例子來告訴你美國的生活是一種什麼概念,當然,還是那句話,因人而異,如果你每餐都自己煮,也許你可以很便宜。(以下單位為台幣)- 食物:偶爾自己煮,週末吃好一點點,加上小費算1個月$45,000元
- 交通:1台車,加上保險、油錢1個月$40,000元
- 居住:San Pedro (不是好城市)電梯大樓2房1廳1衛,帶廚房含車位、保險:1個月$70,000元
- 水電:經常上網,水費電費網路及管理費約1個月$3,000元
- 娛樂:偶爾看電影、買衣服,1個月$15,000元
我租的公寓是不錯的公寓,但不是個好區,所以很多地方比我住的地方貴,但你也可以住很便宜很嚇人的套房或者學生套房,或者合租房。華人區一般會便宜很多。如果和我一樣堅持要有室內車位,那房租基本上就是6萬台幣1個月跑不掉了。按照上面的算法,每個月的開銷就超過$173,000。另外,很多公司在美國是沒有提供健康保險的,我們公司屬於福利比較好的科技公司,不然1個月經常得付$3,000多的健康保險費,就算有保險,想看比價好的醫生,一次隨便就是幾百美金。我因為車開得多,又買了一台電動車,每個月的車貸再加4萬多台幣,更別提台灣的房貸了….。當然,你可以都自己煮飯自己帶便當,或者開很平價的車,也可以不旅遊不娛樂….,那生活其實也就沒什麼樂趣了。總的來說,帳面收入是高了,但我其實每個月能存下來的錢和當時在香港差不了多少,卻花了更多時間通勤、也擁有更少娛樂和便利性。
建議寫在最後
所以,其實論舒適度,我個人認為,當然還是家鄉好,但出來闖確實也能獲得家鄉所不能獲得、學習不到的機會。首先,我認為還是要搞清楚自己為什麼想出來闖,是想要學習,是遇到機會,還是被帳面的數字沖昏頭? 一般如果不是“被機會找”,而是自己主動去嘗試,從一個新人開始,很現實的說,台灣人可能並沒有任何優勢,即使到中國大陸發展,也已經沒有當年台商鼎盛的年代,覺得台灣人才有什麼優勢了…,反而可能被視為劣勢。首先與本地文化、語言格格不入(不要以為你都說中文就會通),如果沒有能有比別人多的貢獻,人家為什麼要給你更好的待遇或者更多的機會? 培養好自己的技能,按自己的目標和憧憬來安排職涯路線,按部就班的去學習成長,也許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一定要多方評估、多方了解,不要低估自己也不要自不量力。有時候,遇到一個貴人,或者懂得提攜後進的前輩,一定要珍惜,因為他給你的東西可能是你自己努力很多年都學不來的。機會不是留給準備好的人,而是留給不停止準備的人。
Latest posts by Ivan Wang (see all)
- 內涵與人設 — 全身名牌也會翻車 - 28 4 月, 2022
- 特斯拉發布新款Model S & Model X!加速1.99秒續航840公里 —— Q4財報懶人包 - 27 1 月, 2021
- 15.8萬輛特斯拉Model S/X召回?MCU 2.0升級打6折?一次搞懂特斯拉的MCU及HW - 22 1 月, 2021
2 comments
IVAN 好,我和你在猎豹移动年会上有一面之缘,你肯定对我没印象,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员工,但我对同龄的你的那些经历记忆深刻,在微博和Facebook上都有关注你的动态,刚发现你的这个博客,我在香港待过一年多,获得了很多在大陆没有的视角和经历,感觉你这篇文章提供了更多大陆同学没有的视角,比如我不知道的台北情况。我自己有个特别没影响力的公众号——少记笔记,我想转载你这篇文章,请问可否?
美國的價格並沒那麼高,只是拿台灣人的習慣到美國就很高。
再說美國從Oregon 到 LA 價格天差地遠,要以單個豪華都市看美國是不是太敷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