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可以發生很多事,而從17歲到27歲,對我個人而言可以說是一趟生命的驚奇之旅,從老家高雄到桃園中壢讀大學、台北讀研究所和工作、接下來頻繁穿梭北京、香港、印度、東南亞、矽谷到最後定居美國洛杉磯。大學讀什麼科系對很多人而言,決定了未來過著什麼樣的日子,我也不例外。今天我就來紀錄、分享「我為什麼讀外文系」。當然,我始終相信,上帝為每個人都安排了精彩的劇本,而是否能活出精彩,取決於生命自己是否善盡本分。寫下自己的故事,對於我只是一種紀錄和反思,而對於你,也許可以是個參考。
外文系畢業的我(嚴格的說是應用外國語文學系+翻譯學程),在大學時代除了當了1年的英文家教(大一)、1年的補習班英文老師和接一些簡單的翻譯案外(大二),大三開始全職工作後其實做的事情反而是市場、公關、品牌和行銷等等的工作(科技/網路/電動車行業)。那話說回來,讀外文系到底對我的職涯造成什麼影響?簡短的說,高中打下的閱讀基礎讓我大學面對系上的課業相對高效,省下很多的時間,而英文這個工具,也幫助我快速獲得大量其他興趣領域中的有用的資訊,也因此可以跨文化的拓展自己的視野、培養國際觀、拓展國際人脈,進而培養語言外的其他專業。
想要動筆寫這篇文章,其實是因為前兩週在Facebook上看到當年語言學的王教授的一則貼文,邀請畢業生填寫系上的小問卷,對象是101級以後的同學,發現98級的自己居然已經不在畢業生問卷調查的範圍內了。於是,我好像搭上時光機,在過去10年的日子裡穿梭。我開始回想,當年懵懂的高中生是如何經歷各種山峰山谷,如何面對各種人生課題。早自習、晚自習、考試、模擬考、大學入學考試、同儕、家庭…..。
從小就不愛讀書
和家族裡各個在學業上表現傑出的孩子不一樣,我從小就不愛讀書,手上只要拿著書本就想睡覺。電視和電腦卻不一樣, 因為不是「書」,我總能一連好幾小時看不停。小學的時候,靠著自己的小聰明,成績總能保持班上前三名,上了國中,印象裡沒有在段考中考過前3名。好在,和我比較要好的幾個同學成績都比較靠前,在一定的比較心態上,我也不至於落後太多。滿分300分的高中入學考,依稀記得考了240幾分,錄取了高雄排名中上的國立中山大學附中就讀。
上了高中,不愛讀書的我,小聰明再也派不上用場,成績一落千丈。除了打籃球、唱KTV、玩攝影、聊八卦之外,在學校對各種科目(尤其是數學)一次一次大考小考的不及格感到麻木。班上40個人,我記得前面幾次段考,就沒一次在前25名內,還有一次幾乎倒數,讓爸媽很無奈。
英文老師的一席話
人在安逸或者舒適區時很難有危機意識。每個人的個性不同,我自己是屬於受到外在刺激會加速思考或者“被驅動”的那種。搶救自己的菜英文,也是因為一次次有意無意的刺激。高一的暑假,家人結婚,全家到美國參加婚禮。由於家中有不少姨婆輩的親戚還有大我很多的姐姐在美國,小學到高中印象中有4、5個暑假是和哥哥、姐姐在洛杉磯過的。因為都待在華人區,出門也輪不到我說話,其實這些在美國遊歷的經驗並沒有對我的英文能力帶來幫助。記得,高中一年級參加婚禮那一次,與當時就讀政大、從小一起玩大的表哥還有就讀台大的哥哥去逛街,在鞋店看鞋子,店員上前詢問是否有問題,我居然不知道要回答什麼。想要問其中一雙鞋多少錢,無法開口說英語的我,也只得請表哥幫忙。走出鞋店,表哥一句:「哇你的英文怎麼這麼爛」,讓我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暑假結束不久後的一堂英文課上,老師照慣例抽籤請學生起來讀課文,抽到了我。支支吾吾的矇混朗讀完指定的段落,老師無心的一句調侃:「你去這麼多次美國也沒什麼用嘛!」,讓從小就好勝心比較強的自己頓時想挖個洞鑽進去。
當天中午吃飯後的休息時間,我在走廊上遇到了兩位手上捧著新遠東版橘色英文講義的學妹。當時不是很熟,對方卻打完招呼後順道問了我:「學長這個克漏字你能幫我們看看嗎?」。面有難色的接過講義看了下,當然,我一題都不會,就說,我研究研究再告訴你。接二連三的刺激讓愛面子的我有了把英文學好的衝動。
嗜好培養分析及歸納能力
國中開始和讀高中的哥哥迷上耳機、高音質MP3音樂播放器、數位相機等科技電子產品,大部分課餘時間都在網上看各種各樣的資訊比較不同的品牌和產品。後來發現,這個嗜好很好的培養我對差異化的歸納能力以及掌握資訊、抓重點的能力。一定程度也影響我出了社會走向市場工作的職涯路徑發展。我很早就知道要做好「競品分析」還要「知己知彼」才有機會用有限的資源、掌握優勢作出「差異化」,找出面對競爭最優的路線和解決方案,而這其實是很多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不具備的能力,也是很多基層員工無法在職涯上更進一步的關鍵。如果你沒辦法高效率的為公司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你自然沒辦法做出比其他人多的貢獻。
和大部分同學一樣,高中的我對以後大學要讀什麼,工作要做什麼沒有半點想法,在連番的刺激下,我才開始做起分析。那時我對國文不感興趣,特別討厭文言文翻譯還有讀古文(對,就是那本厚厚的古文觀止)。數學,從來沒覺得除了加減乘除之外,我還需要深究,再加上兩次的暑假重補修讓我完全徹底放棄(笑)。物理化學地球科學呢?其實我對生活中科學的應用有很大的興趣,但因為總需要牽扯數學而作罷。社會科則一直是我最感興趣也是成績表現最突出的科目,因為我喜歡歷史,尤其是近代史。爸爸平時也很喜歡和我討論社會和哲學問題,讓我覺得社會科學是門可以促進思考的學問。英文呢?記得當時有一篇新聞比較聳動,說的是台灣學生的多益(TOEIC)測驗平均成績已經被日本、韓國超越,在不成熟的小腦袋中分析後的結果認定,投資精力把英文學好,感覺在比較廣泛的範圍內都能獲得一些優勢,為自己多爭取一些「機會」,考試上英文也不是一門完全「背多分」的科目,感覺起來投資報酬比較高,也不容易被追趕,聽起來比較可行、比較實際也比較有差異化。就決定朝精進英文的方向前進了。
土法煉鋼補英文
決定好方向之後,就開始煩惱如何實踐,這才想到那台爸爸送的,一直以來我只拿來玩貪食蛇遊戲的「無敵」電子辭典。在那個手機不能上網的年代,我到文具店買了5本橫線筆記本,拿著無敵電子辭典,開始「土法煉鋼」。
由於考試不考聽力也不考口說,我覺得能先讀懂比什麼都重要。當時我的程度大概是學校半強迫訂的《空中英語》讀一篇短文都要查10幾個字才能讀懂。我做的再簡單不過,就是廣泛閱讀感興趣的英文資訊。比如,在網上閱讀職棒大聯盟MLB和NBA的新聞(當年王建民、郭泓志和Kobe是我的偶像),一有不會或者不確定的字,就寫在買來的筆記本上,然後用電子辭典查意思,聽發音,然後在旁邊標註詞性(詞性很重要),並留空白處供日後抄寫背拼法。在意識到其他科目,好像沒看書和稍微看一下考試分數沒有太大波動的情況下,我每天就是拿著我的筆記本不停的抄寫英文單字,每個字至少抄五次,每天複習前一天寫下來的單詞,用別的課本遮住中文的部分,反覆練習到我不需要思考也能馬上知道單詞的意思為止。很快,筆記本就用完了(代表會的字實在太少),也在考試成績上得到很快的提升。
廣泛閱讀的好處很多,不但提升語感,也讓閱讀的速度比別人快很多,我總是能在很短的時間把考試的閱讀測驗全部寫完,這中間獲得的成就感其實很重要。閱讀和字彙提升後,就是搞通文法。我記得以前英文課本上,每一課後面都有一個部分講句型和文法,也是我重點看的部分。通過廣泛閱讀,你很快的會熟悉不同片語、動詞和詞性,也會自然的記起來不同的組合和用法。比如介系詞怎麼用,什麼時候用in、哪裡用on,什麼時候用about….。台灣當時大學考試分幾個部分,除了字彙、克漏字、文法和閱讀測驗外, 就是普遍國人最不擅長的英文寫作。為了補足短板,我請在美國的家人幫忙,批閱我寫的周記,一週寫兩篇,一直寫到大學放榜為止。很多人說能夠流利交流比寫的對、文法好來的重要。我只能說,在美國公司裡有太多華人寫的郵件足以讓人感到尷尬。老外看是看得懂,但….嗯,我反正不喜歡尷尬。
容易被忽略的機會
除了和大家分享的土法煉鋼學習法之外,還有一個當時我認為大部分人都沒有做好卻很重要的事,就是「檢討與訂正」。很多時候我們因為沒有做好這件事,失去很多珍貴的機會。很多人在考試的時候都會用刪去法來提高答題正確的概率,或者「完全不知道怎麼寫就猜C或D」,因此矇對了很多考題,但有多少人真的在訂閱考卷後記得回去看當時猜對的那題究竟是什麼道理呢?更多人忽視的其實是「為什麼其他選項是錯誤的」。高中時我養成了一個習慣,考試時,在每次用刪去法或者沒有十足把握的題目上做記號,每一次考卷發回時,想辦法去弄懂每一道題,而且把不對的選項中有值得學習的部分都一一釐清。
這個習慣不但在學生時代幫助我快速提升短板,也在日後工作上帶來很大的助益。無論是什麼性質的工作,人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而社會上的問題,通常不會只有一種答案、路徑或選擇,能夠很快的將所有的選項限縮在一定的範圍內(刪去法),又能快速識別、篩選或調整不合適的選項(釐清切分析所有路徑的優劣)甚至舉一反三是一種重要的職場技能,能夠很快地凸顯你的不同,並給自己更多學習和進步的機會。其實,職場上很多好的習慣和技能的培養,都是在看似無關的學生時代積累下來的,只是我們當下不知道。
大學科系選填
記得那本厚重又貴的大專院校簡章嗎?每個高三學生人手一本(我記得要自費,因為關係到自己未來到哪裡讀什麼科系所以大家都會買)。台灣的入學考試分兩次,第一次是基本學力測驗,有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五個科目,每個科目按照量尺分15級,滿分75級分。每個科目分頂標、前標、均標、後標和底標,第二次則是指定科目考試。不同的是,兩次考試間隔半年,第一次考試是用申請的方式而非分發(名額不多),通常需要按照要求準備審查資料,然後分兩階段篩選申請學生,再面試後決定最終錄取名單。簡章中會詳細列出不同學校不同科系的申請標準、審查科目、權重、需要準備的資料和錄取名額等。超級不喜歡考試和想要早早自由的我,目標明確,當然就是要在第一輪就上榜,然後痛快的玩半年。放榜後,考了2個頂標(英文、社會)、1個前標(國文)還有3個均標(自然、數學),在仔細研究後,由於對數學有著深深的怨恨(?),我選了4個大學一年級不需要修微積分又比較側重外語而且有把握一次上榜的科系,分別是中原大學的應用外國語文學系、東海大學的社會學系及國際關係暨政治學系還有輔仁大學的織品服裝設計學系行銷組。
最後因為輔大的服飾設計可能需要比較多的材料費,考量經濟狀況不想造成太大的負擔(已經不像哥哥讀公立的台大和姐姐讀美國的全額獎學金),決定放棄輔仁的面試。那年,家人一路陪了我完成了另外三個科系的面試,是當年的充滿回憶的家庭旅遊面試之旅。
意識自己的不足
高中篇的結尾,我想聊聊心態。生活中總有大大小小的狗屎,但很多時候你改變不了客觀及外在的因素,但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很多事情, 心態改變,即使問題沒有立即解決,也會好受的多。冷靜後往往更容易找到出路。情緒控制其實一點兒都不容易,我至今也沒有做得很好,但有一點我可以分享的是,人非聖賢,無論在生命的什麼階段,都有不足的地方值得提升。但問題是,自己有沒有意識或者願不願意正視?該如何排優先級來解決?值得自己花時間思考。
放榜後,其實也沒想這麼遠,全部都上榜的情況下最終選擇外文系,無非就是清楚自己可以不用讀微積分、課業相對不會很吃重、位置較靠近台北,能有更多時間去探索一些答案和培養其他專業。記得當年一共有50幾個人報考了中原大學的應用外國語文學系。沒記錯的話,第一階段通過審查資料錄取20幾個,最後經由面試錄取10個左右的學生,而我有幸是其中一員。
印象中,我的審查資料分數比較靠前,但面試的成績比較一般。當下我才意識到,自己好像是少數報考了外文系,卻幾乎沒有英語口說能力的學生,面試當下也是支支吾吾的用台灣口音的英文回答考官問題。
很快,我意識到自己沒有準備好讀外文系。從3月份放榜到9月份開學,我給了自己非常大的壓力,不但沒有大玩特玩,反而進行了一連串給自己安排的口說訓練。我其實很高興自己因為緊張、因為好勝、因為怕丟人做出努力。其實和愛面子是一樣的,我們只是要不斷提醒怕丟臉的自己,除了粉飾太平、治標不治本的行動之外,有沒有更好選擇?生活中有很多小撇步可以救急,讓你不至於出糗,我覺得都是很好也很實用的,但如果能因為“不想再丟第二次臉”而獲得動力,從根本上去尋找原因解決問題,就更好了。
分享一句受用至今的座右銘給大家:“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比較貼切地的翻法是:「牛可以先吹,但自己吹完咬著牙含著淚也得實現。」。最重要的是如何拿捏吹的程度。基於對自己的充分認識,吹牛吹得恰當,能幫助自己爭取更多機會,而努力必須到位,才有可能飛速成長走得更遠。
更多有意思的事,都發生在讀外文系的那4年裡,下次見:)
- 內涵與人設 — 全身名牌也會翻車 - 28 4 月, 2022
- 特斯拉發布新款Model S & Model X!加速1.99秒續航840公里 —— Q4財報懶人包 - 27 1 月, 2021
- 15.8萬輛特斯拉Model S/X召回?MCU 2.0升級打6折?一次搞懂特斯拉的MCU及HW - 22 1 月, 2021